公元241年,东吴的大将军诸葛瑾在68岁时病逝。在他去世后,依照其生前遗愿,丧葬事宜从简,整个过程不铺张浪费,体现出他一贯的简朴作风。
诸葛瑾,作为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人物之一,与张昭齐名,在东吴的政坛占有一席之地。然而,回顾他的一生,我们会发现,诸葛瑾虽然并未在历史上留下显赫的战绩或治国理政的辉煌成就,却依然稳步上升,最终跻身东吴的重臣行列。那么,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诸葛瑾能够在东吴逐渐晋升,成为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呢?接下来,我将从历史文献中分析并阐明其中的原因。
诸葛瑾出生于琅琊诸葛家族,自幼博学多才,礼贤下士,尊老爱幼,赢得了众人的赞誉,是当时名声远扬的少年才子。建安五年,26岁的诸葛瑾深知中原战火的蔓延对自己家乡的威胁,便带领家人迁往江东。正是在这里,他遇到了当地的贤士弘咨,而弘咨不仅是曲阿的名士,更是孙权的亲姐夫。经过一番交流,弘咨对诸葛瑾的才华深感钦佩,于是将他推荐给了孙权。
展开剩余76%孙权与诸葛瑾见面后,被他的风采与才华深深折服,立即将其招入麾下,任命他为谋士,与鲁肃等一众智囊一起,参与江东的内政与军事策划。正如《三国志》所记载:“诸葛瑾,字子瑜,琅邪阳都人也。汉末避乱江东。值孙策卒,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,荐之于权,与鲁肃等并见宾待,后为权长史,转中司马。”
诸葛瑾在江东一带声名鹊起,迅速结识了步骘、严畯等志同道合的朋友。三人常常在江东一带游历,切磋学问,也逐渐成为当地的杰出人物。《三国志·卷五十二》裴松之注引《吴书》记载:“岁馀,骘以疾免,与琅邪诸葛瑾、彭城严畯俱游吴中,并著声名,为当时英俊。”正是因为诸葛瑾逐渐在江东建立了良好的声望,孙权对他委以重任,先后提拔他为海盐县长以及长史等职务。
尽管诸葛瑾在东吴的仕途并未因为他没有显赫的战功而改变,但他依然在职务上稳步上升,从长史一直升至大将军。这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?笔者认为,有三大因素促成了他的步步高升:
第一,诸葛瑾为人处事低调沉稳,言辞温和。他的言语从不急功近利,不急躁,也从不强硬地劝说孙权,这使得孙权在听取他意见时,感到愉悦而无压力。诸葛瑾的稳重为他赢得了孙权的信任,而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一些直言不讳、急于表达自己意见的老臣如朱治、张昭等人,这些人的劝谏方式常常令孙权感到尴尬和不适。
第二,诸葛瑾与孙权之间的君臣关系可谓深厚。公元221年,刘备为了讨伐东吴,举兵南下。当时,诸葛瑾被派驻南郡。在蜀吴两国紧张的对峙局势中,有人恶意散布谣言,称诸葛瑾与刘备有私通之事。然而,东吴名将陆逊闻讯后,立即上表力保诸葛瑾。孙权阅表后表示,他与诸葛瑾结下了生死之交,诸葛瑾一心为东吴,不会背叛自己,绝不会做出有损吴国的事情。孙权深知,正如他与诸葛瑾的友情一样,诸葛瑾对吴国忠心耿耿。
第三,诸葛瑾的忠诚和仗义执言,使得他在东吴的政坛上树立了更深的威信。例如,东吴谋臣虞翻曾因直言不讳而得罪了孙权,差点被处死。得知此事后,诸葛瑾力求为虞翻辩解,使得虞翻得以保命,并最终被流放至交州。虞翻对此感激不已,在与亲人的信中称赞诸葛瑾的仁义。而孙权得知此事后,更加倚重诸葛瑾,每逢重大决策都会征求他的意见。
正如《三国志》所记载:“虞翻以狂直流徙,惟瑾屡为之说。翻与所亲书曰:‘诸葛敦仁,则天活物,比蒙清论,有以保分。恶积罪深,见忌殷重,虽有祁老之救,德无羊舌,解释难冀也。’”由于诸葛瑾具有宽厚的胸怀和高雅的风度,令当时的人都对他心生敬意,而孙权也深知这一点,将他视为忠臣重用。
综上所述,诸葛瑾虽未留下显赫战功,但凭借其独特的处事风格、深厚的君臣感情以及公正无私的品质,最终跻身东吴重臣之列,成为孙权的重要支持者和亲信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融配资-亿融配资官网-配资平台查询-股票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